2025年7月9日炒股配资交流,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红岩薪火淬青衿,爱国教育正当时”实践团师生一行怀着庄重之情,踏入四川自贡江竹筠烈士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青年学子们开启了一场以脚步丈量革命热土、以心灵倾听英雄往事的沉浸式研学之旅。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江姐故居前学习。任焰娟 供图
实践团抵达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后,首先来到江姐故居进行参观学习。在故居门前,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江姐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她讲述了江姐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革命理想,如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以及她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故事。讲解员的声音在肃穆的空气中流淌,将时空悄然拉回烽火岁月。实践团成员屏息凝神,目光所及之处,那些粗粝的砖瓦、朴拙的窗棂,无声讲述着一位农家女儿成长为坚毅革命者的不凡起点。故居前院中,讲解员描绘着少年江竹筠生活的点滴,她勤勉读书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她最初对家国命运的思考在此萌芽。一位同学在笔记中写道:“站在这门槛前,仿佛触到了历史真实的温度,明白了信仰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在这平凡院落里一点点淬炼而成的火种。”
展开剩余74%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江竹筠爷爷奶奶卧室。任焰娟 供图
随后,实践团来到江姐爷爷奶奶的卧室进行参观。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江姐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步入江姐爷爷奶奶简朴的居室,时间仿佛在此凝滞。狭小的空间、陈旧的家具,映照出一个清贫却重义的家风。讲解员指着屋内旧物,深情讲述着勤劳、坚韧、正直如何如同涓涓细流一般滋养着幼年江竹筠的心田。正是在这看似寻常的屋檐之下,革命者最本真的品质——忠诚与担当,如春苗般悄然生长。“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生活的艰辛与长辈无声的品格示范。”
实践团成员对江先生的采访。杨杨雅渝 供图
实践团此行尤为珍贵的是在江姐故居采访了江竹筠烈士的侄子江先生。当青年学子与革命后代相对而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在采访中,江先生首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江姐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环境。他讲述了江姐的爷爷奶奶如何从小就教育她要爱国爱民,如何培养她的革命理想。江先生表示,江姐的革命精神与她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随后,追忆起姑母牺牲后家族所承受的沉重与坚韧,他特别提及江姐在狱中留下的托孤信,那字字泣血的嘱托“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不仅是对亲子的期望,更是对一代代后来者的深情召唤。“这绝非一人一家的私产,”江先生强调,目光扫过年轻的学子,“它是属于整个民族的精神火炬,需要你们稳稳接住、高高擎起!”江先生生动的讲述,让实践团成员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感受到了江姐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江先生合影。任焰娟 供图
访谈尾声,实践团成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江子刚先生在故居庭院并肩而立,留下意义深远的影像。镜头定格瞬间,长者与青春脸庞同框,历史传承的具象化在这一刻无比清晰。学子们簇拥在革命先辈亲属身旁,双手传递着象征革命精神的红色旗帜,眼神中既有对历史的敬畏,更有接续奋斗的坚定。这张特殊的合影,不仅记录下血脉相连的温情时刻,更成为红岩精神跨越时空、代际相传的生动见证。江先生轻拍身旁学子的肩膀,那无声的嘱托,比言语更有千钧之力。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来到江姐雕像前,举行了庄重的缅怀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江姐雕像前,实践团成员列队肃立。雕像中的江姐目光如炬,穿透历史烟云,直视着后来者的灵魂。她29岁便从容赴死的壮烈,此刻化为无声的磅礴力量,重重撞击着每一位青年的心灵。在带队老师的引领下,紧握的右拳高举过肩,一句句“传承红岩精神,担当复兴重任”的誓言在广场上激越回荡,似要唤醒层峦叠嶂,与历史深处的呐喊遥相呼应。这一刻,青春的热血与信仰的纯澈在江姐坚毅的凝视下完成了最深刻的交融。
红岩精神不朽,其薪火相传的使命已历史性地落在青年一代肩头。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红岩薪火淬青衿,爱国教育正当时”实践团此次江姐故里之行,绝非仅是脚步对革命旧址的踏访。故居前凝重的身影,老卧室里深沉的思索,亲属访谈时心灵的震颤,雕像前誓言的热烈——每一步都是灵魂向革命信仰的虔诚靠近。那张与江子刚先生并肩的合影,已然成为新时代青年向历史庄严承诺的缩影。江姐那束穿透渣滓洞黑暗的信仰之光,在新时代青年“青衿”之志的映照下愈发夺目。当红岩精神真正融入青年血脉,化作行动自觉,那份为民族燃烧的热忱,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通讯员:黄俊杰炒股配资交流
发布于:四川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在线证券配资公司_炒股配资公司_证券配资网观点